石岐老街(3)——治安街、吉祥里 治安街与水关街成直角相交,妈妈工作过的印刷厂就在这条街上,离我家很近,我会经常去那家工厂玩,我小学就读民生小学,需经治安街步行去上课,我很多小学同学就住在这条街上,吉祥里我也去,原因是我哥哥的保姆住在其中,我和哥哥不时去她家玩,所以,这两条街可以说是除了水关街,是我儿童时代留连最多的地方了。啊,还有,我孩童时去南门头市场买豉油,就是在这段路上摔破了豉油瓶的, |
照片中所见的房子的大门原来都是开在民族路的,在治安街方向的都是小门,作后门用,我儿时,其中一户的小门后面总有一个阿婆坐在那儿打理厨房事条,我每次经过的时候就会叫她一声阿婆,她见我妈妈就夸我乖,我就越叫得起劲。我还记得她的老屋在室内有一口小井,很特别,我估计那阿婆现在已不在世了。
那条小横巷末端的房子住着我一位小学同学,有我般高,但比我健壮些,成绩普通,也不知她后来考到那间中学了。
铁皮围起来的荒地,就是原来的印刷厂,我妈妈工作的地方,她是一名包扎工人。那时她还未老,梳两条粗粗的麻花辫再交叉起来用发夹盘在颈后。我会在课余跑去那工厂玩,有时在里面的饭堂吃午饭,有时则在厂门口等我妈妈下班。那个工厂的印刷机会发出很大且有节奏的咔嚓音,在街外也能听见。不知那工厂什么时候被拆了?我见那地也荒了好几年了,野草长得很高,不知它将来会建什么?有点伤感,因为那有我儿时的回忆,但事物总是有生有死,在中国,建了又拆,拆了又建,是平常不过的事情,有一天,我也会死去,那点点的记忆也会消失,它会重新以另一所建筑物和人情冷暖存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脑海中。
左边新建小洋房的前身也是一幢老房子,正对印刷厂的大门,种有一棚葡提子,下面有两条石凳,我会在那儿等妈妈下班出来。
十分有气势的青砖老屋,那窗户的外装饰,让我想到北京的箭楼。
装有冷气机的大宅子,就是我小学最要好的同学的房子,我会与她结伴上学,放学后会到她家做功课,还一起去游泳池泡水。她家没门铃,我找她,得在街上对着窗口扯大嗓门叫她的名字,然后她或是她的家人就会打开那扇小后门让我进内。 那房子的大门在民族路那边,很气派的装饰,照片所见是的她家的后门。整幢大楼就住她一家人,是她爸爸祖辈的房产,不象我家只是租客。一楼部分除了其中一个房间住着一位同学的姑婆外,其余都是用作厅来使用的,所以有大厅、二厅和三厅称谓,三厅之外就是是厨房,也有厅子般大,厨房侧边通天井,天井有一口水井,上方搭有架子,架上铺缠着一株粗壮浓密的金银花。二楼住着她父母及哥哥一家人,二楼的地是花阶砖的,但不能用力走路,因为是木梁支承的楼板。 同学有个大哥,比我们年长许多,斯文高大,在一中念书,有一次我在二楼看见有一本素描画册,是她哥哥画的,我总觉得那位住在大宅中的大哥有一种气质,与我们周围那些玩“插狗屎”的男孩不同。那位住在一楼的姑婆很富态,行动不太灵活,整天在家中,而且耳朵是聋的,但偶然会听得到东西,所以我的同学如果要跟我说坏话,会小声并躲到一边。 同学的家,除了住得宽敞,用得也豪气,我记得她一屋都是古董家具,八仙酸枝台椅、坤甸炕床、八步床,还有一个挂墙的老钟,可以正常行使,钟摆内的装饰精美,我同学说那是一个名贵东西。我同学使用的文具十分讲究,部分是香港来的,她的衣服也很多是外来货,这让我很羡慕。她的性格温和,读书成绩没有我好,初中考到侨中去,后来我家搬离水关街,大家就没有再联络了。我喜欢这个同学。 那个天台就是我同学家的,种有很多盆栽,我记得当时有茉莉、玫瑰、珍珠玫瑰、玉叶等,那天台后面的小屋就是我同学的小睡房,这让我十分羡慕她有自己独立的房间。
照片中路人所在T字路口,那时是有一口方型的大井的,公用,名为四方井,我在读的小学,在大搞卫生的时候,就会从后门到这口大井打水。
与治安街相接,通往孙文路的照壁街。
照壁街的横巷吉祥里,我哥哥的保姆就住在那弯弯折折的小巷最深处的老屋中。
吉祥里的房子很多都种有剑花,小时候我跟着哥哥去保姆家,回家途中,哥哥会伸手去摘伸出围墙的花朵,拿回家烧汤喝,有一回,我们将折下来的花用手拿着藏在身背后,经过住在附近的小女孩身旁时,她们发现了我们的赃物,大叫有人偷花,哥哥若无其事照旧往前走,但我觉得很羞,一直记在心上。小时候挺纯情的!^-^。
步出吉祥里返回照壁街,快将进入孙文路时,让我发现了上面照片中的房子,那是大屋顶,歇山顶,比那些已带有洋味的老屋样式更古老,它能存到今天,真有些意外!
从照壁街进入孙文路,便见到孙中山纪念堂,它的前身是仁山公园,现在已被新的建筑物代替,对于新旧事物的交替,我们能说什么呢?有人性格天生无心无肺的,对周围的人文景物视而不见,他们喜欢新事物,对旧事物的消逝无动于衷(这其实并不一定是坏事);有的人则性情平缓且多情,对旧事物存有爱惜和鉴赏的心,希望能保存它们,我是偏向后者的,总是感概如果梁思成先生当初对北京城的规划能被采纳,那么现在的北京将更具魅力。我祈愿中山市政府能在有心人的执政下,对旧城中那些极具美感的老房加以保护,让它们多存些时日,虽然它们终有一天会消失,这只是时间的问题。
《LQ的博客》中关于大涌镇的相关日志链接:
|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