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 
 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两本书(6)——《赋得永久的悔》  

2008-12-06 14:59:06|  分类: 闲情记趣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两本书(6)——《赋得永久的悔》 - lq - LQ的博客       两个月前,往中山图书馆借书,仓促间,走入散文书库,借了两本书,季羡林的《赋得永久的悔》,另一本是名字是《藏地兵书》。两本书的外观皆十分干净,可推想之前并不人借阅。回去后,出于对西藏军人故事及藏域风情的好奇,首先拿起是《藏地兵书》,但不出数页,已将它弃于一旁,不想多赘述此书,因其乏善可陈。接着打开季羡林的《赋得永久的悔》。季羡林,我早有闻其名,一个谦谦学者,语言学的大家,但他的文章却一直没有读过,这回他的书一上手,就觉得如春风迎面而来,是底蕴绵厚、温和亲切的写作风格,我是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了。真幸运,我又寻得好书了。

      《赋得永久的悔》这本书侧重季先生的感情而非学术方面的内容。两个月下来,我晚上都会认真的看上书中的文章一篇或一段,每每能感应季先生在写作当下丰富的情感,当掩卷之际,还一再回味,甚至被他动情的笔触而撩拨心弦涌出泪水。他是一个多情善良的人,文章中充满着他细腻真挚而又略带郁伤的思绪,难得是他以朴素但又是逻辑非常严谨的笔风记述,毫无作做之态。以他一个在研究东方文化方面有至高学术成就的学者,在杂文散记上又如鱼入水,不禁让我万分敬慕。我之前一向认为梁实秋、冰心等那一辈学者在散文成就的高峰后人难以愈越,但最近看王小波、旺曾祺、冯骥才,现又观季羡林先生的散文,觉得可能并非如此。季羡林先生出生于1911年,算算今年已97岁高龄了,最近在网上看到关于他的一些近况,情况并不让人释怀,但愿他能健康并畅怀。

      能看到一些好的文章的确是件赏心悦目的事,一个月的借阅期到了,我无心还书,将书放在办公室,闲来就将文章用键盘敲入我的电脑中,一来可以重温和学习,二来可以将美文收归自己囊中。我对十分喜欢的书才会逐字输入,以前有过将整本的《千江有水千江月》录入的经历,现在又想拿下《赋得永久的悔》,可见我对它的痴。文章都放在我的读书笔记中,有兴趣有朋友可以去领受一下季先生清新脱俗的才情。(http://blog.163.com/lq0760_2008/)。

一个影子似的孩子  作者:季羡林

       有道是老马识途,又说姜是老的辣。意思无非是说,人老了,识多见广,没有没见过的东西。如今我已年逾古稀,足迹遍三大洲,见到的人无虑上千,上万,甚至上亿。但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个影子似的孩子。

        什么叫影子似的孩子呢?我来到庐山,在食堂里,坐定了以后,正在口嚼之际,蓦抬头,邻桌上已经坐着一个十几岁的西藏男孩,长着两只充满智慧的机灵的大眼睛,满脸秀气,坐在那里吃饭。我根本没有注意到他是什么时候进来的,没有一点声息,没有一点骚动。我正在心里纳闷,然而,一转眼间,邻桌上已经空无一人,没有一点声息,没有一点骚动,来去飘忽,活像一个影子。

       最初几天,我们乘车出游,他同父母一样,从来不参加的。我心里奇怪:这样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,不知道闷在屋里干些什么?他难道就不寂寞吗?一直到了前几天,我们去游览花径、锦绣谷和仙人洞时,谁也没有注意到,车子上忽然多了一个人,他就是那个小男孩。他一句话也不说,没有一点声息,没有一点骚动,沉静地坐在那里,脸上浮现着甜蜜温顺的笑意,仍然像是一个影子。

        从花径到仙人洞是有名的锦绣谷,长约一公里,左边崇山峻岭,右边幽谷深涧,岚翠欲滴,下临无地,目光所到处,浓绿连天,是庐山的最胜处。道狭人多,拥挤不堪,我们这一具人马根本无法走在一起。小男孩同谁也不结伴,一个人踽踽独行。有时候,我想找他,但是万头攒动,宛如汹涌的人海,到哪里去找呢?但是,一转瞬间,他忽然出现在我们身旁,两只俊秀的大眼睛饱含笑意,一句话也不说,一点声息也没有。可是,又一转瞬,他又不知消逝到何方了。瞻之在前,忽然在后,飘忽浮动,让人猜也猜不透。等到我们在仙人洞外上车的时候,他又飘然而至,不声不响,活像我们自己的影子。

         又一次,我们游览龙宫洞,小男孩也去了。进了洞以后,光怪陆离,气象万千。我们走在半明半暗的洞穴里,目不暇接。忽然抬头,他就站在我身旁。可是一转眼又不见了。待我们游完了龙宫,乘坐过龙船以后,我想到这小男孩子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。但是,正要走出洞门,却见他一个人早已坐在石桌旁边,静静地在等候我们,满脸笑意,不声不响,又活像是我们的影子。

       我有时候自己心里琢磨:这小男孩心里想些什么呢?前两天,我们正在吃饭的时候,忽然下了一阵庐山式的暴雨,白云就在门窗间飘出飘进,转瞬院子里积满了水,形成了小小的瀑布。我们的餐厅同寝室是分开来的。在大雨滂沱中,谁也回不了寝室,都站在那里着急,谁也没有注意到,这小男孩已经走出餐厅,回到寝室,抱来了许多把雨伞,还有几件雨衣,一句话也不说,递给别人,两只大眼睛满含笑意,默默无声,像是我们的影子。我心中和眼前豁然开朗:在这个不声不响影子似的孩子心中,原来竟然蕴藏着这样动人的善良与温顺。我不禁对这个平淡无奇的孩子充满了敬意了。

        我从来不倚老卖老,但在下意识中却隐约以见过大世面而自豪。不意在垂暮之年,竟又开了一次眼界,遇到了这样一个以前自己连做梦都不会想到的影子似的孩子。他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,衣饰举动都淳朴得出奇,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小男孩。然而,从他身上,我们不是都可以学习到一些十分可贵的东西吗!

         1986年8月3日于庐山

 

《LQ的博客》相关日志链接:

《两本书(5)》

《两本书4之<意大利建筑散记>》

《美文欣赏----黄国彬之<中大六年>》

《两本书2》

《王小波的三篇文章》

《王小波的两篇文章》

《两本好书》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938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